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當隱私不再重要

我們走進傍晚的台北車站,繁忙的下班與放學人潮熙來往去,擠進了擁擠的捷運車廂。不久,列車發動了,這時只要一抬頭就會發現,每個人手一機地在各式的社群網站、線上遊戲上流連忘返,而當我們為了使用這些APP而倉促的在隱私權條款上按下了「同意」的同時,我們因此喪失了多少權益呢?
之前的史諾登事件以及祖克伯的臉書洩密案都充分說明了個資大量地藉由網路世界而外洩不再是個新聞,隱私權這個議題已經引起了相當多的爭議,但是所謂的隱私權真的那麼重要嗎?又為什麼重要?究竟我們為甚麼要保護自己的隱私權?


大量臉書使用者認為隱私權並不重要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網路愈來愈發達所有你想要的資訊,只要上網搜尋一下就能查的道你要的答案。但若搜尋一個人的名字呢?有鑑於此,我們開始對於我們附近的政大學生進行有關臉書隱私權問題的採訪。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因為網路的發展而擴大交友圈,但其實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認為在臉書上所放的資訊是不重要的,如曾讀過的高中或現居住的城市。像土文三的施佩玲同學就有提到:「上面其實我沒有放甚麼很重要的資料,所以我覺得你要去就去看。我覺得除了吃喝玩樂以外,然後還有放一些我喜歡的影片以外,其實我沒有放甚麼特別重要的個資在上面,所以我覺得大家去看沒有關係阿!」而歷史一曾沛瑜同學也說到:「因為我覺得我會放上FB的東西,基本上是我覺得不是很重要,所以我才會放上去。
在我們所採訪的同學中,約莫有一半的人對於臉書的隱私是沒有任何設定的。這意味著他們連自己的有什麼資料是被公開的,其實是不清楚的。當然,這也和臉書初期執行的策略有關,在臉書創立初期,個人頁面的資料其實原本的設定都是公開的。而造成部分同學使用臉書到了現在,仍不會刻意去設定自己的隱私。會有這樣的現象,也跟大家認為放上去的東西其實是對他們來說是不重要的有關。但其實有在網路上肉搜過他人的,其實都知道這些話是可以被推翻的。從被搜尋人的po文以及其透露出的些許個資,其實可以知道那個人的好友圈,再擴及至社團甚至其興趣或是蹤跡,而這些一點一點的拼湊起來,其實就可以認識一個人的過去但卻不認識那個人。而我相信那些將自己的FB隱私設定為公開的人,一定不會想那麼多,因為他們都認為那些是「不怎麼重要的資料」,而忽略了其背後所隱藏的風險。
而面對隱私被企業濫用,其實部分同學都認為FB的資料外洩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歷史一的陳昱志同學就認為臉書中名字跟部分照片被企業所取用,是自己免費使用該軟體應付出的代價,所以認為適度的取用都是合理的。而教育三的馬美善同學則表示:「我覺得這個事情是那一些分享太多個人資料的人需要去注意的。」明知道自己的資料可能因先前的祖克柏事件而被用利用,卻不覺得自己的權利受損。其實也反映出一部分人對於自己的隱私真的可以說到了漠視的程度。















隱私權到底哪裡重要?

儘管大部分的人常漠視自己的隱私權益,然而在這一次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還是有部分同學是十分重視自己網路上個人資料的隱私權的。對於重視的理由,經過採訪整理之後主要歸納為三種:單純不想給陌生人看,土文三易貝怡和土文三鄭杰欣同學即表示,臉書雖然有設定隱私權設定,但是只是單純不想讓不認識的人看到自己po的東西。第二種為想要防止親人看到自己的動態,日文一盧怡璇同學對此表示,自己希望能控制哪一些東西想給別人看,哪一些東西不想給別人看,而且也不想讓父母知道太多自己正在做甚麼,想保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所以臉書除了設定隱私權限定只有朋友可以觀看之外,另外會特意的不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動態。而最後一種則較為特別,為想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想讓企業濫用自己在臉書上的資料,歷史一的王廷宇同學談到自己是基於之前爆發的史諾登事件與臉書洩密門事件,不想再讓自己的資料隨意地被其他公司企業盜用或監控而做了隱私權設定。
關於史諾登事件,土文三易貝怡同學表示:「有聽說過這一件事,所以知道自己有些同年紀的朋友們會把自己的電腦攝影鏡頭貼起來,防止被偷拍。至於手機窺探監聽問題,她表示並沒有特別作任何防備,但也覺得通常應該也不會來監聽自己這種學生。」面對政府公部門的監聽、監看,全面地侵害了人民的隱私權益,令人不禁感到害怕,而歷史一林庭宇同學因此就提到:

「大家通常不做隱私,就算有做也只是為了避免他的親朋好友或外人看到你的資料,卻忽略了權力更大的政府。就如同史諾登說的『我最怕的其實是大家根本不重視這件事情。』希望透過這篇報導,讓大家重視起來。」

的確,如果大家所信任的公部門被有心人士所利用把持,那事情將會一發不可收拾。而對於臉書洩密案,我們發現受訪同學們對此事抱持著兩極的態度,像土文三梁婕曦同學就消極地認為無法改變現狀,她表示:「我覺得很難防止自己的臉書資料被盜賣,因為大家都在用從老一輩到年輕世代都已經很普遍的在使用它。就算你知道了,可是還是會繼續用。」而土文三彭琳同學卻認為應該積極的減少使用臉書以保護自己的隱私。
談到科技隱私權,就不得不提到最近歐盟剛通過施行的法案”GDPR”,中文即所謂《通用資料保護規則》,其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版個資法,將讓歐洲公民擁有掌握個人資料的權利。GDPR旨在保障歐盟民眾的個人資料使用權、隱私權,規定公司必須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用戶了解公司如何蒐集並使用他們的資料,並尋求使用者確實同意,才能使用資料。此外,它還破天荒地保障人們得以擁有所謂的「被遺忘權」,即使用者將有權利要求公司更正或刪除自己的資料。
而對於這個最近炒得火熱的最新法案,我們訪問到同學們「對於歐盟新上路的GDPR法案,會不會覺得台灣也應該做一點甚麼?」對此土文三的鄭杰欣同學表示,台灣應該要設定相關法案,讓使用者擁有被遺忘權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些照片你只是朋友間拍好玩的,那些其實並不是真正平時的自己,誰也不希望這些東西被工作主管追蹤查到。而土文三的徐婕容同學則認為,因為現在不是只有社會名人才會被關注到,就算是一般人,只要別人有心,可能自己也會成為被人關注的那一方。可是有一些東西是不想被人看見的,我覺得如果台灣能跟進,人民能擁有這種權利的話,得到更多保障的話,比較不會影響到自己以後的生活。然而歷史一林庭宇同學也提到了台灣難以成功跟進的現實面,他表示:「台灣目前很難做到。因為台灣市場小,若再設立這類法案限制企業,恐怕影響台灣吸引大型國際企業來台。並且表示也許能透過更大的市場帶頭,如美國、歐洲,來做這事,感覺比較有用。」
不論GDPR未來有沒有辦法引進台灣,在這個法案通過的同時也代表著有識之士對於科技快速發展之下的隱私權的重視度已然大大提升,這個從上而下的改革,是否有機會扭轉自從史諾登事件、臉書洩密案之後人們科技隱私防線失守的窘況,並喚醒更多人的重視,我們拭目以待。

















所以,隱私權真的很重要

就像在前面提到的,面對到臉書上的隱私權時,其實很多同學都表示個人的資料雖然設為公開,但事實上也不是什麼重要的資料。例如歷史一的陳昱智就表示:「我個人是覺得有這個風險,只是我在臉書上面留的資料對我來說沒有到很重要,大概例如說我沒有把,所謂的手機號碼跟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地址跟手機號碼留下來所以我就覺得 名子跟部分照片被顯示我個人認為這方面我是覺得容許被所謂的公開,或者是被利用。」教育三的馬美善也認為這些是在臉書上分享太多的人才需要擔心的問題。甚至覺得這些表面的資料就算被使用了也沒有安全上的疑慮,畢竟他們平時僅僅是分享別人的貼文,也不會透漏位置之類的訊息。
但這其實不單單是表面上這樣的,也許就安全性上的問題比較少,然而透過個人平時在臉書上行為的偏好,以及瀏覽的歷程都能夠被商業使用,或者是如史諾登事件一般,你的IP位置、攝影鏡頭、帳密資料在沒有防範的情況下都被偷偷使用了。因此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在面對到認為臉書資料不太重要的同學時,還問了額外的問題。例如這樣的資訊被利用事實上是在變相賺錢等等,透過問題去告訴同學這不光是安全性的問題,還牽扯到正義問題。
在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位同學在訪問後改態。第一個例子是土文三的施佩伶,採訪者利用小房間的理論請受訪者設想自己所處之處如果為一個被全程監控的環境,來作為毫無隱私權設定的比喻,最終成功地令施同學改觀。而歷史一的陳昱智在訪問開始時與其他受訪者不同,他認為臉書的商業利用是合理的,畢竟我們無償的使用它,我們的偏好資訊是某種付費方式。這是個很特別的想法,這樣的交易看似是非常合理的,但在我們的訪談間討論中,對於臉書的商業利用程度提出了疑慮,我們舉了臉書面部辨識功能的例子,透過面部辨識功能有可能會讓你無意間透露出部必要的例如位置資訊,或是如果又發生個資外洩的問題,有可能被不肖人士利用。面對這樣的威脅,陳昱智同學強調了資訊對等的重要性,他對此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我是認為這是目前所謂社群媒體以及政府公部門相關規範還有沒完善的問題,因為畢竟八九年前,,是我個人在申請臉書的時候是還不清楚臉書所謂人臉辨識的系統存在,所以我還是覺得要站在彼此雙方資訊對等的情況下,消費者有就是用戶有權利去選擇各大社群媒體以及他們所謂的營運政策要讓用戶否同意自己去決定。

他事後也表示在面臨到這樣擴大化的威脅,他會開始提高對隱私權的維護。另一個例子是歷史一的曾沛瑜,雖然不像陳昱智同學一樣有很深刻的見解,但當我們問她對於變相幫臉書賺錢的時候,她也有意識到這是某種程度上的不正確,也表示會在未來對隱私權的設定做出改動。雖然這只是很簡單、不想無償幫他人企業賺錢的念頭,但這樣的防範已是一個改變的開端。
儘管有部分同學已然了解隱私權的重要性,然而其中大部分的同學在對於隱私權外洩的想像只有例如賣給其他私人商業公司或者是被有心人士拿來當成犯罪的工具,卻往往忽視掉了公部門可能的危機,例如史諾登案件提到的美國政府的監控,或者是法律的防範作用,在訪問中提到時往往得到的回答也只是我沒做虧心事不怕被查,僅僅只有陳昱智同學有稍微提到立法的部分,但這又牽扯到更複雜的隱私權公正性,在本次的採訪中不是我們著重的重點,但最終仍然很高興同學有意識到隱私權的重要性,說不上教育,但透過訪問也許能使他們稍微改觀。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總結而言,希望閱聽人可以透過這篇報導而對隱私權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並能喚起眾人對其的重視程度。隨著科技進步,我們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在無所遁形的網路世界中,我們享受其功能的同時,更應該保護好自己。臉書、推特、IG……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令我們眼花撩亂,無論你先前覺得隱私重不重要,都必須了解其便利功能背後的遊戲規則,任何資料的提供都應該是要經由使用者自發性地給予而不是在不知不覺間就外洩了自己所有的資訊。我們應該成為那個清醒者而非困於局中茫然無所知地被監控著,畢竟,很少人樂意赤裸裸的在大街上狂奔,讓我們拿起手機、電腦,做好自己的隱私設定,為自己穿上這件網路世界的衣裳吧。
科技隱私,從今做起。